“雙減”政策的落地給學校帶來了教育的改革,也給家庭教育帶來了許多困惑。如何更好地適應“雙減”,樹立科學的觀念,遠離焦慮,是擺在每個父母面前的一大功課。
主動做好家校共育工作,克服看不見的焦慮
“雙減”政策實施后,孩子的課外作業(yè)減少了,學校的考試也取消了。父母看不見孩子的作業(yè)情況和考試成績,可能會產(chǎn)生未知感和不確定感。在這種情況下,父母要改變以往的觀念,樹立正確的育兒觀、人才觀:考試成績不是衡量孩子學習好壞的標準,更不是人生的全部。影響孩子的學習因素有很多,有孩子方面的主觀因素,也有學校和家庭方面的客觀因素,我們不能一概而論。知識學習、學科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責任,作為孩子的父母,我們要認清自己的角色,理清家校之間的責任邊界。相對于孩子的學習成績,父母更應該關(guān)注孩子的學習習慣、學習興趣以及學業(yè)責任感。父母主動做好家校共育的工作,承擔起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,這是為人父母者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。
積極關(guān)注孩子的學習過程,培養(yǎng)孩子的持久動力
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鳳是每一個父母的夙愿,但是學習成績不是考核孩子是否成才的唯一標準。一個孩子若沒有健康的體魄、良好的道德和健全的人格,即使成績再優(yōu)異也算不上是真正的成才。不久前通過的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》就明確規(guī)定了家庭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,家庭教育的內(nèi)容應包括對孩子道德品質(zhì)、身體素質(zhì)、生活技能、文化修養(yǎng)、行為習慣等多方面的培育、引導和影響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,父母只關(guān)注孩子的分數(shù)是失職的。
人生是一場馬拉松,不是短跑比賽,不應該用學習結(jié)果來衡量孩子的人生。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,父母應該關(guān)注孩子的學習過程,培養(yǎng)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,如制定學習計劃、按計劃學習、專心鉆研、查閱工具書和資料等習慣。父母還要激發(fā)孩子的內(nèi)在動力,讓孩子樹立清晰的學習目標。如果孩子不知道他為什么而學習,學習就會變成一種沉重的負擔,最后導致“習得性無助”的厭學情緒。當一個孩子有明確的學習目標、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持久的學習動力,孩子的成績就不會差。
合理安排孩子的課余時間,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
“減”負擔也要“漲”興趣,孩子們有了更多自由時間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,父母要合理安排孩子學習、休息、娛樂和體育鍛煉的時間。比如父母可以利用這些時間好好經(jīng)營親子關(guān)系,多點陪伴孩子,與孩子保持良性互動,提高親子陪伴質(zhì)量。父母還可以引導孩子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,或走向戶外進行體育鍛煉,或捧起課外書、拾起畫筆,打卡書店、博物館等,投入更廣闊的興趣天地,讓孩子們在興趣愛好的陪伴中樂享童年。
雙減是教育改革的重頭戲,父母們要轉(zhuǎn)變觀念,把只關(guān)注成績轉(zhuǎn)移到關(guān)注孩子的學習過程,培養(yǎng)孩子持久的學習動力,給孩子更多的自由成長空間,和孩子、學校以及社會共同適應“雙減”這股教育的改革大潮。
(作者:東莞市石碣鎮(zhèn)中心小學心理教師,東莞市學校家庭教育慧導師團成員,李娟)